体重管理年,母婴行业有哪些机会风口?

2025年,有一个举国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直以来,我国在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方面持续发力。为此,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并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那么,面对正在爆发的“减重经济”红利,会给母婴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又会有哪些新的机遇显现?

母婴行业的新风口——体重管理?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成年人(≥18岁)分别为34.3%和16.4%、6~17岁青少年儿童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分别为6.8%和3.6%。而这组数字,还在持续刷新走高。据预测,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众所周知,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等200余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现实困境在于,尽管多数人已意识到减重的重要性,可在实际操作上往往遇难,怎么吃、怎么动都是问题,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

而体重管理年的到来,不仅掀起了科学减肥的行动热潮,更为消费市场注入强劲的发展活力。据了解,当下医院积极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电商平台推出减重奖励现金等活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这片减重领域的淘金热中,玩家虽然众多,但母婴企业却独具天然优势。

首先,仔细看《“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及的五类人群,包括①孕产妇、②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③学生、④职业人群、⑤老人。其中,至少有三类人群(孕产妇、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学生)就在母婴企业的服务范畴之内。且凭借于此,母婴企业还能进一步辐射影响到其他两类人群。

再者,“健康管理”已然成为母婴门店升级的重要方向,这也证明了母婴人的能力早已突破了传统卖货的限制。不过目前大多数母婴企业都紧盯着过敏、肠胃、身高,免疫等问题,尚未重视体重管理这一潜力市场。

如今,减重热潮正席卷而来,谁能敏锐捕捉这股劲风,顺势而为优化升级自身业务,精准满足市场消费需求,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角逐中更上一层楼。

“体重管理年”元年,“泼天富贵”如何接?

那么站在“体重管理年”元年,母婴企业要如何接住这“泼天富贵”?

在上游研发端,需要加大对体重变化规律和机体代谢的基础研究投入,深度挖掘更多具有潜力的功能原料。当下,膳食纤维、低聚果糖、绿茶儿茶素、赤藓糖醇、左旋肉碱是应用最为广泛的TOP5原料。除此之外,白芸豆提取物、马铃薯提取物、益生菌、魔芋等新兴原料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中游产品端,消费市场的升级推动体重管理需求从单一“减肥”向多维健康管理延伸,涵盖控制能量摄入、提升饱腹感、抑制碳水和脂肪吸收、肠道功能优化等细分领域。母婴企业需精准回应母婴人群的特殊需求,例如孕前体重调控、孕期科学增重、产后体脂管理等关键阶段,打造分阶式、个性化的产品矩阵。

在品类上,市面上已有基础代糖(0糖0卡、赤藓糖醇)、功能营养(益生菌、膳食纤维),以及精准干预(低GI食品)等产品;在剂型上,已有固体饮料、即饮饮品、代餐粉、功能软糖等类型。而在此之外的创新点,值得母婴企业去继续挖掘。

在下游场景端,母婴企业需打破传统零售模式,可以考虑拓宽健康管理服务中心的服务范畴,引入专业的体重管理系统和相关产品。在门店设置体测区,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BMI检测服务,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体重状况;打造“运动角”,激发孩子们的运动兴趣,增加顾客黏性和进店率;开设营养厨房课堂,开展食谱教学活动传递科学膳食理念,实现从产品销售到健康方案输出的价值升级等。

体重管理观念正大行其道,但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却催生出诸多需求,而这些恰是母婴企业可探索的机会点。从原料端的科学突破到产品端的推陈出新,再到门店端的体验升级,母婴行业正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将体重管理从“政策概念”转化为“可落地的商业生态”。

体重管理的多重挑战仍待破解

体重管理作为一个新兴市场,虽然潜力很大,但也要面对诸多挑战。

其中,如何让消费者信任门店新设的体重管理项目,是摆在从业者面前的首要课题。许多消费者对体重管理抱有“速效期待”,渴望看到立竿见影的变化。可实际上,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短期内很难看到显著变化。更关键的是,体重管理不止需要营养师的辅助,核心还在于消费者的定力。

此前,“大春之道”大健康观念创始人张大春就指出:“健康从业者千万不能给顾客承诺,而是应该让客户给你承诺。不承诺,不是因为怕承担责任,而是因为真正恢复,不再反复的主要因素,全部都在客户那里。” 这句话也道破了体重管理的底层逻辑,本质上取决于消费者是否真正成为自我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因此,体重管理做好消费者筛选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除此之外,母婴体重管理领域还横亘着多重待解的现实痛点。技术与专业能力的双重瓶颈尤为突出:在体重监测、数据分析等关键环节,技术应用相对滞后,而具备营养学等知识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难以支撑个性化的营养评估和方案制定。

与此同时,服务与运营成本压力持续考验行业转型耐力:从门店场景改造、专业团队组建到用户长期跟踪服务,各环节均需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且由于体重管理服务周期长,短期内盈利模型难以跑通,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落地难度。

智研咨询预测报告显示,2013年以来中国体重管理行业市场规模持续上升,在2023年达到267.90亿元。在这个背景下,或许我们距离专业很遥远、距离极致服务差距很大、我们并不是专业意义上的调理型门店,但我们需要搭上这一趟列车!

而从行业视野讨论,众多企业争相涌进布局,将该市场堆砌出百亿规模,但也伴生出激烈竞争。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企业为迎合消费者急功近利的体重管理需求,可能出现不法添加、过度强化成分等短视行为,表面上是满足市场诉求,实则在透支行业信任,为市场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破局之路道阻且长,但并非无解的方程式。始于正视痛点,成于跨越痛点。

参考资料:

FFL未来食品实验室《千亿规模功能性瘦身食品市场,热门原料有哪些?》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最近文章
  • * 暂无运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