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天然为什么看不上贝因美?

业绩不佳、股东内斗、背藏隐忧,是恒天然放弃贝因美的主因。

从预盈超5000万到亏损超3亿元,贝因美业绩大变脸或将再面临退市风险。

4月12日,贝因美披露了最新的修正2020年度业绩预告显示:经修正后,贝因美净利润由盈利5400万元至8000万元,调整为亏损3.28亿元,同比下降217.88%,扣非后净利润亏损4.85亿元,同比下降250.23%。

回顾过往业绩,这又是贝因美连续两年出现亏损。

而就在今年3月,恒天然正式官宣了与贝因美的“分手时间”。

恒天然首席执行官Miles Hurrell表示:“恒天然将继续出售持有的贝因美剩余股权,并希望在本财年(2020年7月31日-2021年7月31日)结束前完全退出这项投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恒天然从贝因美套现离场,可谓是“高买低卖”,原耗资34.64亿元的股份,最终可能要在持有6年后以“血亏”22亿的方式结束。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恒天然不惜自损一千,也要与贝因美决裂?

业绩欠佳或许是恒天然坚决离场的动力

谈起恒天然与贝因美之间的恩怨情仇还要追溯到2015年,当时恒天然希望通过和我国知名乳品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来拓展和稳固自己的商业蓝图。

而头顶“奶粉第一股”光环的贝因美,也希望引进一名乳制品行业的全球战略投资者,以进一步增强其业务。

双方一拍即合,在2015年恒天然以每股18元的价格,34.64亿元的总价收购了贝因美18.82%股权,成为了它的第二大股东。

两家公司的结合,一度被行业人士看好,认为可能会出现多赢的局面。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贝因美业绩的“跌跌不休”,让恒天然和贝因美的蜜月期并未持续太久。

翻阅贝因美过往财报,用“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来形容它的业绩走势十分贴合。

据了解,贝因美的高光时刻主要集中在2008-2013年这六年里。

2008年,成功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的贝因美趁势崛起,于2011年登陆A股,2013年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巅峰,分别为61.17亿元和7.21亿元。

但《易经》中有言“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自2014年起,贝因美营收、扣非净利润开始逐渐失速,根据2014-2019年贝因美财报显示:

①营收分别为50.5亿元、45.3亿元、27.6亿元、26.6亿元、24.9亿元、27.9亿元;

②净利润分别为6889万元、1.04亿元、-7.81亿元、-10.6亿元、4111万元、-1.03亿元;

③扣非净利分别为5134万元、3559万元、-7.99亿元、-11.4亿元、-2.17亿元、-1.38亿元。

2016和2017年的连续亏损,使贝因美在2018年惨遭“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贝因美”变更为“*ST因美”。

同年,谢宏携包秀飞对贝因美进行保壳,采取断臂求生的方式,变卖了大批资产并收缩成本。

然而,壳虽保住了,但亏损未止。

从上述数据中可见,2018年贝因美实现短暂盈利后,2019年又陷入了亏损。

这也意味着,如果2020年继续亏损,那么贝因美可能将在2021年重蹈“2018年戴帽”覆辙。

一语成谶,根据4月12日,贝因美最新披露的2020年度业绩快报显示:经修正后,贝因美净利润由盈转亏。

业绩大变脸也让贝因美在午盘开盘后,股价开始出现急跌最终以9.86%的跌幅收盘。4月13日,贝因美再度下跌5.58%。

恒天然与贝因美内部股东间内斗

林徽因说过:人一旦有了隔阂,就真的走不近了,这个世界上只有和好没有如初,旧账重提是因为它从来未被妥善处理过,热情这东西耗尽了过后就只剩下疲惫和冷漠,细节中崩溃,失望中放手。

而恒天然与贝因美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这句话一样,在贝因美多年业绩始终不见起色,恒天然的压迫、公开指责下,让联姻的双方已经进入了相看两厌,互相责怪的阶段。

2018年,恒天然与贝因美内部股东间的分歧公开化。

1月,恒天然在一份声明中指出“作为贝因美的投资者之一,我们对于这个公告以及贝因美长期以来的业绩表示极度失望,我们会在即将发布的中期业绩报告中考虑此次投资的财务影响。”

随后,恒天然在2018财年中期业绩报告中,直接对贝因美的投资减值为4.05亿新西兰元。

对于减值的举动,恒天然原CEO施耐德表示,“直截了当地说,对贝因美的投资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如果我们更早地知道现在的情况,可能我们过去的做法会有所不同。”

同年1月,在贝因美发布的2017年业绩预告修正公告中,作为二股东派驻的董事会成员朱晓静、Johannes又指出:贝因美未及时完整回复董事关于公司运营和财务情况的问询,多次发生业绩预测重大偏差,在内控体系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而此,也引起了中国证监会浙江监管局的注意,当月就给贝因美下发监管函,要求其向相关董事补充业绩说明相关资料,并要求相关董事明确发表意见。

另外,无论是因美为回笼资金出售豆逗子公司的议案,还是股份回购的子议案,朱晓静、Johannes分别以未来拆迁及预期收益存在低估资产价值的风险,方案对“增值价值”缺乏明确界定和标准等;贝因美目前的业绩和现金流情况不支持如此大规模的回购,可能会对公司业务的运营产生不利影响等理由投出反对票,但却遭到了贝因美董事会否决。

而贝因美董事长谢宏也曾公开对媒体直言:“引进恒天然是最后悔的决定,中外企业理念差异巨大,恒天然的决策效率低下,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消费品市场反而拖累了贝因美。”

随着恒天然与贝因美内部股东矛盾日渐凸显,朱晓静、Johannes分别在2019年3月和2020年7月离开贝因美,不再担任该公司董事职务。

恒天然也在Johannes辞职后,确定将不再增派新董事到贝因美董事会。

并且自2019年第三季度至今,恒天然已经对贝因美进行了6次减持,股份从18.82%下降至2.82%,合计回笼资金约9.42亿元。

但是按照现在的股价计算,恒天然还可套现2.93亿元。

但这也意味着,恒天然将高买低卖,以血亏22亿元离场。

贝因美的隐忧

除了上述两方面,其实导致贝因美业绩下滑的原因更值得深究。

如:掌门人的频繁更换、向渠道压货、疯狂的价格战等。

据悉,贝因美上市不到3个月,谢宏就以“个人原因”辞去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之职。

而后,在短短的三年里,贝因美董事长位置如走马观花似的换了3个人,具体来看:

谢宏请辞之后,作为贝因美“二号”实权人物的朱德宇火线接任帅位,但在职仅9个月左右,就也以“个人原因”辞职;

2012年4月,独立董事黄小强顶上董事长一职,却也没挺过两年,于2014年初,以与上述同样的原因卸任;

2014年2月,贝因美时任总经理王振泰走马上任,直至2018年5月,贝因美再次回归谢宏手中。

众所周知,每一个伟大的企业必须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而作为管理者的董事长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其经营理念和经营政策决定的着企业的成败。

而这一角色的频繁换人,无论是对公司治理,还是对企业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等长期性目标发展都是不利的,而这也直接反映在了贝因美市场表现上。

另外,2013年中国对奶粉行业开展反垄断调查后,贝因美为免受处罚而主动降价,但对给经销商供货价却没有做出调整,渠道利润的减少导致经销商们开始抗议转场。

财报显示:2014年贝因美奶粉销售量从5.5万吨减少至4.7万吨,净利润 0.7 亿元,同比下降90.5%。

2014年的失误并没有让贝因美反省己身,反倒为了扭转业绩,清出过剩的库存,抢占市场份额,使出了很多的过激手段。

2015年,贝因美对优质客户进行大额度授信(即经销商可以先提货再打款),这也使当年贝因美的应收账款大幅增长220.7%,大大降低了营收质量与资金流转能力,从而增加了企业营运风险。

此外,几乎同期,为了进一步刺激经销商们的积极性,贝因美还承诺给经销商承诺较大折扣。

“但由于当时许诺的折扣实在太大,导致公司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利润甚至出现亏损,最终没有执行当初许诺的折扣和优惠,这使得贝因美在经销商眼中的诚信大打折扣,导致在当时一段时间内,贝因美与经销商的关系较为紧张。”有知情人士称。

2016年,“假奶粉”事件又让贝因美再度处于风尖浪口。

高管变动、渠道之殇、商誉受损等等都是贝因美的“内伤”与“缺陷”,即使谢宏回归,但他是否还会再走?渠道和商誉又该如何修补?

综上,业绩不佳、股东内斗,公司隐忧,或许就是恒天然不惜流血,也要加速退出贝因美的主因。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

木毅 站长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最近文章
  • * 暂无运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