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节败退”的三元

1月29日,三元发布2020年年度业绩预减公告:在报告期内,三元净利润预计实现0.10亿元-0.2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85%到9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同比跌幅将达到127%-146%。

对于业绩的不佳表现,三元称:主要是因为受疫情影响,公司销售业务及投资企业“八喜”冰淇淋、麦当劳餐饮等业务受到严重冲击,导致2020年一季度业绩出现较大亏损,即使二、三、四单季度均实现盈利,但仍无法扭亏。

然而,翻阅近几年的财报不难发现,三元的亏损问题其实由来已久。

自2009年起,三元扣非后净利润连续9年处于亏损之中,直至2018年,三元才实现扭亏,而如果在这期间,没有高额的非经常性损益支撑,可能三元早已被迫退市。

而今三元再度亏损,一方面说明了其抗风险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还未彻底走出亏损泥潭。

可要知道作为曾经的北京地区的“奶业大佬”,三元也一度与蒙牛、伊利两大巨头相比肩。

但如今其不仅被其他企业拉开差距,而且因盈利问题被业内称为“亏损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家乳企从风光无限到荒然黯淡呢?

据了解,2009年-2017年,三元先后“捡漏”三鹿、太子奶,但这两次收购不仅没有助力其业绩增长,反而逐渐沦为“拖油瓶”;

而后三元又因河北三元与唐山三元两兄弟的“内斗”一事,导致渠道商网络元气大伤;此外,三元还高管频繁换血。

可能是忙于应付上述种种事件,让三元缺乏核心大单品和产品创新。

而同期的蒙牛、伊利、光明等乳企纷纷发力打造自有品牌的明星单品,譬如蒙牛的特仑苏、纯甄;伊利的安慕希、金典;光明的莫斯利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单品也逐渐发挥作用,在业绩中得到体现。

纵观中国乳业,区域乳企想要做大无非有两条线:

1、靠常温白奶,常温酸奶,常温乳酸菌等常温液奶;

2、靠奶粉来打天下。

然而,无奈的是三元在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的婴幼儿奶粉市场更没有话语权。

据了解,2019年伊利、飞鹤、蒙牛、澳优奶粉业务分别营收100.55亿元、125.38亿元、78.7亿元、60.23亿元。

相较之下,2019年三元以婴幼儿为主的固态奶业务仅实现营收12.77亿元,可谓是少的可怜。

而2020年前三季度,固态奶业务更是只实现营收5.41亿元。

视野回到2020年,三元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除却疫情冲击外,4月,三元因拖欠北京泰和瑞通云商科技有限公司广告发布费而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为57.39万元。

同年10月,三元食品旗下天津三元乳业有限公司因暗自稀释污水并排放,被天津市静海区生态环境局进行100万元人民币的处罚。

12月,因拖欠迈弗森(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线下营销项目执行费用,被判支付项目服务费58万元及相关违约金和利息损失。

在并购企业拖累、缺乏品牌核心单品、渠道网络元气大伤、接连败诉和被罚下,三元的未来几何?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

木毅 站长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最近文章
  • * 暂无运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