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营销、轻安全”,儿童牙刷品牌创新为何背离了护牙本质?

常言道,“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窗口。”可据口腔流调数据显示,在幼儿园入园时,3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高达50%,5岁前儿童乳牙患龋率超72%,而且患龋率还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近年来,虽然国内新生儿出生率在持续下降,但新生代家长们的精细化、科学化育儿理念增长空前。在儿童健康成长发育的道路上,婴童口腔问题成为令无数家长头疼的一大难点。为了能让孩子有一口好牙,斥巨资购买高端牙膏牙刷的家长大有人在。

在高涨的消费需求推动下,Usmile、飞利浦、欧乐B等知名品牌争相布局,推出一系列“煞有其事”的智能牙刷或兼具多钟功效的“黑科技”牙膏,通过养娃焦虑收割着家长们的钱包。

可问题是,在“卡通包装”与“分龄护理”的创新叙事背后,多个品牌接连爆出的质量与信任危机,正撕开这个百亿市场的多重隐忧。

“护牙黑科技”or“智商税”?

近年来,中国儿童牙刷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儿童口腔护理市场规模已从2021年的54亿元向2025年的80亿元跃进

其中,智能电动牙刷成为重要的增长引擎,预计2025-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5%,2030年市场规模或突破150亿元。

驱动这一繁荣发展的,是新一代父母科学育儿理念的觉醒,口腔健康从娃娃抓起,专龄专用正成为普遍共识。

基于此,各大厂商们顺势打出“趣味造型”、“医学护齿”、“智能互动”、“培养习惯”等卖点,如扉乐VIIV推出“六型分段护理”概念,覆盖3-15岁全周期;Usmile Q20用可视化圆屏培养儿童刷牙好习惯等,人工智能似乎正将儿童口腔护理产业推向黄金时代。

可聚焦消费端后,笔者却发现,在儿童牙刷行业的另一面,暗礁密布。近期,有消费者对母婴前沿反映,自己高价购买的Usmile儿童电动牙刷语音助手功能很鸡肋,不仅没有改善儿童的刷牙习惯,且主打卖点“声音提示和音乐”放到耳朵前都听不清,还不可调节音量,感觉交了一笔“智商税”。

图片来源:小红书

实际上,Usmile儿童电动牙刷除了功能溢价出现争论外,还深陷品控能力太差的控诉。综合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的话题讨论贴,“质量太差”、“容易坏”、“售后服务差”、“维修费超过以旧换新费”等都是消费者对其的控诉和不满。

在天猫官方旗舰店,一支Usmile儿童电动牙刷价格为293元,而一支普通儿童牙刷的价格在4-30块,普通儿童电动牙刷的价格在150元左右。支付了品牌溢价却没享受到相应的服务,这无疑是对消费信心的一次重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相比传统手动牙刷,电动牙刷的清洁力更强。但有牙医指出,无论是电动牙刷还是普通牙刷,培养孩子正确的刷牙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品质不合格的“重灾区”

实际上,在婴童口腔健康的道路上,家长们付出的可不仅仅只是“智商税”这么简单,在亮眼的市场数据后,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质量黑洞。

2017年,质检总局的一纸通告揭开了这个行业的冰山一角——花王因刷毛磨毛不合格可能“伤口腔”,紧急召回3960支儿童牙刷。当时就有消费者抱怨:“刷毛很硬,不适合孩子!”可这一隐患不禁没有随时间消解,甚至在逐步加重。

2022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网售儿童牙膏的抽查检验中,不合格率为18.2%。其中,多家公司生产牙刷的磨毛不合格,刷毛顶端未磨圆的锋利边缘犹如微型刀刃,在儿童娇嫩的牙龈上反复切割。

更令人心惊的是,艾博尼旗下一款儿童电动牙刷被检测出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超标。据了解,这是一种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的化学毒物。除此之外,还有多款牙刷被曝出电安全要求不合格、可拆卸零部分不合格等。

2024年底,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的抽检结果更是在母婴圈投下一枚深水炸弹。高露洁儿童声波电动牙刷因“用电安全标志不合格”赫然出现在黑名单上,一同上榜的还有马博士、松下等知名品牌

更讽刺的是,这些自诩“专业口腔护理”的品牌一再强调自身的功能价值,可却连最基本的安全性、合规性都未能保证,再次暴露了整个行业对基础安全规范的漠视。

一边是动辄几百元的高端定价,一边是屡踩红线的品质漏洞,儿童牙刷的安全底线被轻易洞穿。当父母们为孩子的“一口好牙”一掷千金时,却不知手中的高端牙刷正可能成为伤害口腔健康的“隐形凶器”。

创新突围前,守好安全合规底线是基础

深挖乱象根源,行业标准执行与生产监管的断裂首当其冲。2014年,我国开始实施《儿童牙刷》国标(GB30002-2013),其中明确规定:刷毛单丝直径需≤0.18毫米,顶端必须磨圆去除锐角。

但厂商对标准的“理解不透彻”成为抽检报告中的高频托词,实则是为降低成本故意降低品控。生产端亦存在明显漏洞,部分企业将手动牙刷头部设计为可拆卸结构,产生儿童误吞小零件的致命风险。

与此同时,电商渠道的爆发式增长让监管乏力雪上加霜,网售不合格率远超线下渠道,乐扣乐扣等线上热销店铺品质安全问题频出。平台对入驻商家资质的审核松懈,使三无产品披着“益智”、“护龈”等马甲流向万千家庭。

市场的分散化进一步助长了乱象。尽管强生、宝洁、高露洁等巨头盘踞市场,但前五大品牌份额仅占约35%,大量中小品牌靠低价和抢眼的包装设计抢占市场。

为了极限压缩成本,部分厂商使用劣质刷毛、简化磨圆工艺、省略安全检测,甚至盗用认证标识。当“无菌包装”、“食品级材质”沦为营销话术,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面对重重危机,行业亟需一场从内到外的自我革命。值得一提的是,政策监管的缰绳正在收紧。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牙膏功效宣称的严控已释放信号:《牙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禁止“抗敏”、“防龋”夸大宣传,要求企业提交安全评估报告。

北京质检部门也给出消费指引,建议家长购买牙刷时,检查可拆卸小零件,尽量选择不可拆卸的电动牙刷,并根据年龄选择刷毛软硬度。“在手背轻按不变形、无刺痛感”成为简单有效的自测方法。

尽管如此,想要重建消费信任还是需要打通“技术-监管-教育”全链路。品牌亟需抛弃华而不实的营销噱头,将真正的创新回归口腔护理本质,提升刷毛磨圆率、开发食品级材质、建立分龄护齿体系。

在花王牙刷召回事件七年后的今天,中国儿童牙刷市场已扩容数倍,但高露洁们的质检红灯却如一把悬在头梁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惊醒消费者,行业仍未走出“重营销、轻安全”的泥潭。

在品牌大力宣传牙刷震频高达每分钟4万次,当五花八门的小配件宣称“可培养正确刷牙好习惯”时,行业亟需来一场冷思考: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不置可否。至少在现阶段里,对“磨毛合格率”、“增塑剂零添加”等基础合规性的死守,是市场对儿童口腔健康最真诚的敬畏,只有将安全升维为信仰,才能让每一支小牙刷真正托起健康童年。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最近文章
  • * 暂无运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