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氏IPO受阻,遭遇北交所“代工生产”拷问

8月,英氏控股(以下简称英氏)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期内营收11.32亿元,同比增长18.75%;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17.77%。这份数据延续了其自2022年以来从12.96亿攀升至2024年19.74亿元的扩张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占有率。

英氏控股2025半年度报告

然而,亮眼财报和勇闯IPO同时进入公众视野的,是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的米粉异物事件以及北交所那份包含13个尖锐问题的问询函。

日前,英氏申请将回复期限延长20个交易日,即回复时间为2025年9月4日。最新消息,英氏于9月4日再次申请延期至9月30日前回复。

毋庸置疑,英氏的IPO征程,是一场在资本市场理性审视与产品质量严峻现实之间的艰难平衡。

增长背后的品质裂痕,财务数据与质量控诉的双面叙事

英氏控股的业绩增长曲线确实符合一个成功IPO候选者的标准。营收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在2025年上半年整体市场环境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仍能保持近20%的增速,足以说明其在渠道铺设、市场渗透和品牌影响力方面的不俗实力。其中,婴幼儿辅食业务作为绝对核心,贡献了76.3%的总营业收入,稳居国内市场份额首位。

英氏控股2025半年度报告

然而,在这条增长曲线背后,品质控制的裂痕正在不断扩大。近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多位消费者上传了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图片:未开封的米粉产品中清晰可见的异物,包括类似“米虫”的生物体和不明黑色颗粒物。

这些触目惊心的图片与其财报上光鲜的数字形成了刺眼的对比。据统计,全国12315平台过去一年内收到的22起相关投诉,以及黑猫投诉平台上44条投诉话题,共同诉说着品牌信任流失的危机。

甚至有消费者在8月10日投诉称,孩子在食用英氏米粉后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对于面向婴幼儿的特殊食品企业而言,此类投诉直接触动了行业最敏感的神经——食品安全与健康风险。

公司客服回应显得苍白无力,其标准说辞“生产过程经过130℃以上高温杀菌和充氮无氧包装,虫子不可能存活”,但这并不足以解释异物存在的客观事实,反而暴露出公司在危机公关和消费者沟通上的短板。这种回应方式进一步激化了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导致投诉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

财务数据的增长与质量控诉的频发,构成了英氏IPO故事的双面叙事,质疑声四起:这种增长是否建立在牺牲品质控制的基础上?英氏集团的快速扩张是否已经超出了其质量保证能力的边界?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英氏是否具备可持续的健康增长能力,而不仅仅是短期内的规模扩张。

代工依赖与研发短板,商业模式的结构性隐患与创新乏力

如果深入剖析英氏控股质量问题的根源,不难发现,高度依赖代工生产的商业模式埋下了结构性隐患。2024年,英氏委托产品采购金额占比高达55.1%,超过一半的产品来自代工厂生产。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快速扩展产能、降低固定资产投入,但也意味着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力被大幅削弱。

对此,北交所在问询函中明确指出,英氏控股的报告期内委托生产商存在因生产安全等问题被行政处罚的情形。这一质询直接击中了公司商业模式的软肋,当超过一半的产品生产被外包时,如何确保代工厂能够严格执行公司的质量标准?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质量偏差?

英氏控股2025半年度报告

更令人担忧的是,英氏对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2022年至2024年,英氏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始终不足1%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仅为销售费用的2%,远低于行业创新企业的投入水平。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的婴幼儿营养领域,如此低的研发投入比例难以支撑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英氏在2024年研发投入突然猛增近800万元,这一异常举动被业内普遍视为为上市冲高的临时举措。但“临时抱佛脚”行为难以掩盖公司长期忽视核心技术建设的事实,反而暴露了其战略规划中的功利主义倾向。

研发投入不足直接反映在产品创新能力上。纵观英氏的产品线,虽然品类齐全,但缺乏具有技术壁垒的明星产品。“高铁”、“有机”、“无添加”等营销话术已成为行业通用语言,难以形成真正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当竞争对手通过真正的技术创新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时,英氏依靠营销驱动的模式可能面临严峻挑战。

总而言之,代工依赖与研发短板共同构成了英氏商业模式的结构性隐患。这种模式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时期或许能够实现快速增长,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升级,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生产能力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而资本市场正在重新评估这种高度依赖外包的资产模式,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极为敏感的婴幼儿食品领域。

监管问询与对赌压力,IPO倒计时下的艰难抉择与未来挑战

英氏控股的IPO之路正面临来自监管层的严格审视。2025年7月10日,北交所发出问询函,重点关注13项问题,从股权结构稳定性募投项目合理性到食品安全风险等方方面面。这份问询函如同一面照妖镜,映射出英氏光鲜下的诸多隐患。

监管机构特别要求公司详细论证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资金规模可行性,要求说明新增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及潜在产能过剩风险。

这一问题直指英氏商业规划的核心矛盾。2024年英氏米粉、纸尿裤等产品的产能利用率仅在72.53%-85.73%之间,纸尿片产能利用率甚至低至16.79%。在这种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募资扩产,合理性存疑。

更让英氏感到压力的是时间紧迫的对赌协议。2022年2月,公司与投资方签署的协议规定,若未能在2025年底前完成合格IPO,投资方有权要求股份回购。这种时间压力可能导致公司在质量管控与上市进度之间做出失衡的选择,甚至可能为了满足上市条件而忽视长期的健康发展。

日前,英氏控股已于8月6日申请将问询回复期限延长20个交易日,回复时间为2025年9月4日。官方最新消息,英氏再次申请延期至9月30日前回复。

多番延后回复,也反映了公司应对监管质疑的难度和问题的复杂性。当然,资本市场正在密切关注公司如何回应监管层的质询,特别是关于质量控制、产能利用和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等核心问题。

或许对于英氏而言,真正的挑战不仅仅在于通过IPO审核,更在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持续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商业模式。

中国婴幼儿辅食市场2024年规模约559.1亿元,2019-202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8.9%,是一个规模可观且持续增长的市场。但与此同时,消费者正在变得越来越专业和挑剔,监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英氏控股的未来抉择在于:是继续依靠营销驱动和代工模式的路径依赖,还是真正沉下心来构建自主研发能力和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是追求短期资本回报以满足对赌协议要求,还是着眼于长期品牌建设与消费者信任?这些抉择将决定英氏能否真正成为值得消费者托付的婴幼儿营养品牌,而非仅仅是资本市场上的一个过客。

要知道,母婴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无论资本市场如何变化,产品品质和用户价值始终是企业立身之本。只有真正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实现长期发展。

对于英氏控股而言,能否成功上市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完成品牌重生和模式创新,重新赢得新一代父母的信任。这个过程需要战略定力,更需要自我革命的勇气。IPO迷途,或许正是英氏重新审视自身价值与使命的契机。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最近文章
  • * 暂无运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