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 风靡市场,是一场健康革命还是资本泡沫?

当996成为常态,现代年轻人对“养生”的需求空前。在此背景下,既是中药材又是食品的“药食同源”赛道迎来高光发展时刻。

在庞大的消费热情推动下,“药食同源”正走向现代家庭饮食起居的每一个角落当中。当新生代家长为孩子冲泡一款添加了“黄精、山药、茯苓的儿童成长奶粉”,当上班族将猴头菇饼干作为养生早餐······一场由药食同源理念引领的消费革命正席卷现代人的生活日常

传统中药材与日常食品的边界逐渐消融,当归融入酸奶,黄芪注入奶粉,酸枣仁邂逅乳清蛋白,这场跨界融合被资本追捧为下一个万亿级风口。

繁荣背后,成分造假、功效虚标、监管模糊等阴影却如附骨之疽,让这场“食疗盛宴”蒙上重重疑虑。

母婴市场成为“药食同源”渗透的“黄金地带”

现如今,“药食同源”市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容。据三玺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药食同源市场规模已突破2650亿元,全产业链估值超过2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3200亿元食品类占比高达60%,远超保健品和药品原料。

更关键的是,Z世代正成为“药食同源”市场的消费主力,他们对养生的热衷推动“药食同源”产品在休闲零食、乳制品营养保健品、饮品等多个领域不断创新,实现跨界融合。

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研究员李峰杰认为,传统智慧与现代食品的深度融合,将重塑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食品品类,这不仅是‘药食同源’的产业机会,也是所有食品产业的机遇风口。

换言之,“药食同源”可以给传统食品行业带来额外的增值和赋能,实现食品的功能化、健康化价值,进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而这,无疑就是母婴渠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迫切所需。

众所周知,当下母婴行业正面临一场专业服务升维的价值革命,其背后是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效果价值的深切期待。

在此背景下,母婴市场成为药食同源渗透的“黄金地带”就拿当下母婴渠道第一大品类“营养品”为例,“药食同源”已经成为热门风口赛道,不少品牌争相布局,推出多款“药食同源”系列国潮养生产品。

更创新的跨界发生在乳业巨头与百年药号的联姻中。比如伊利舒化与北京同仁堂合作开发的“无乳糖猴头菇牛奶”,每包添加350mg猴头菇及干姜浓缩精华,宣称采用专利乳化技术解决成分沉淀问题;

海河乳品联袂天津中医药大学推出四款“药食同源煮奶”——玫瑰当归红石榴、黄精黑枸杞桑葚等口味,通过文火慢熬工艺将药材精华融入牛奶,单盒蛋白质含量达3.2g,乳固体含量≥10.8%;

酷优高儿童奶粉则融合鸡内金、决明子等消食成分等等。

这些乳品携手“药食同源”,推出“健脾养胃”、“益智明目”等中医概念,精准击中家长的育娃焦虑。但问题是,其含金量如何?

对此,有营养学领域的博士后专家学者表示,“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很多‘药食同源’的产品,但我们并不欣赏这种做法,因为尽管他们做了一些实验,但不一定能讲清楚其中的有效成分,即使讲清楚了,这一批与另一批的有效成分剂量也可能不同,也没有讲清楚里面到底有没有有害物质。”

暗礁四起,虚假成分与安全红线碰撞不止

机遇与风险总是并重。“药食同源”市场在狂飙突进之际,质量隐患与信任危机滋生。

2025年初,与辉同行直播间售卖的“千年珍红参阿胶女神茶”被送检,厦门海关技术中心报告显示未检出驴源性成分,而阿胶按规定应以驴皮为原料。

面对质疑,其生产商亳州市臻源公司辩称“加工过程破坏DNA”,并表示送检,但未能提供有效的自检报告。就打假人猴大腕在2025年1月22 日发布视频表示,“红参阿胶玫瑰女神茶”已经就假阿胶问题向消费者进行3倍赔偿。

无独有偶,2024年浙江台州曝出的“洛糖丹”案中,有商家在所谓“纯中药制剂”内非法添加盐酸二甲双胍等西药成分,最终5名责任人被判承担330余万元惩罚性赔偿金。

而更隐蔽的风险在于功效虚标与成分的博弈。部分品牌利用检测标准漏洞打擦边球,“药食同源”概念正沦为误导消费者的新温床。

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神药”甘露特钠停产时,电商平台涌现标注“药食同源”的“甘露特钠胶囊”,不少商家在产品名添加“电视同款”“正品”等字样引流,当询问商家产品的具体效果时,对方则含糊其辞,不予正面回复。

细究后发现,这些产品成分既不符药品标准,也不在“药食同源”目录内,沦为监管盲区的“三无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乳制品领域,“药食同源存在的风险亦没有幸免,主要体现在工艺与配方的失衡

有消费者反映,“当归煮奶”口感不好,被质疑是“黑暗料理”;而更多“药食同源”产品仅添加微量药材成分,如某“山药牛奶”的山药添加量未公开,却大肆宣称可以“健脾养胃”,被不少消费者质疑是“安慰剂”、“智商税”。

抛开剂量谈疗效都是耍流氓,曾有业内人士犀利的指出“药食同源”行业的痛点,“部分黄芪软糖每粒仅含0.1g提取物,距离中医临床用量相差数十倍,真实功效存疑!”

概括来看,“药食同源”市场乱象根源在于三重矛盾。法规滞后尽管药食同源目录已扩至106种物质,但对新兴形态如“酸枣仁γ-氨基丁酸睡眠软糖”、“益生菌发酵当归饮”等缺乏标准界定。检测方法更是面临技术挑战,当阿胶经高温处理后DNA降解,传统PCR检测可能失效,急需建立肽指纹图谱等新鉴定手段。

生产端“链式失信”问题尤为突出。从阿胶茶涉假到绿谷制药停产引发的“山寨甘露特钠”,暴露出委托加工模式存在质量失控风险。某儿童奶粉代理商私下说道,“有些代工厂为降低成本,将黄芪投料量从3%减至0.5%,而从外观风味几乎无法分辨”。

而消费认知错位更是加剧市场混乱。《中国健康营养市场趋势报告》显示,62%消费者误认为“药食同源产品可替代药物”。这种误解被不良商家利用,某“葛根异黄酮胶囊”在详情页暗示“调节血糖”,实际仅为普通食品,功效十分有限。

总而言之,乳制品与母婴行业的“药食同源”跨界,终将经历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阵痛,头部企业正以科研深度重建信任壁垒。要知道,唯有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中药古训,转化为现代标准化生产体系,才能避免让这场食疗革命最后沦为一场资本泡沫。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最近文章
  • * 暂无运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