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母婴市场,提起经销商盖静,不少母婴店老板都会露出心领神会的表情——“那个总是能把专业调理知识给我们讲明白讲透彻,‘手把手’教会的人”。
实际上,在2024年解锁母婴渠道经销商身份之前,盖静更多的职业体验是发生在她创立的母婴店“世纪摇篮”当中。
在她180平的门店里,满墙的调理产品和一张专业咨询桌最为引人注目。2018年,当同行还在为转型犹豫时,盖静将调理板块做成了门店的核心支柱,并成为当地颇具口碑的调理母婴店。
在数字渠道冲击、门店客流量锐减、传统压货模式失灵的冲击下,业内逐渐达成一个共识:极致的缩减成本。所以,当市场嚷嚷着要“砍掉”经销商这一“中间商”角色时,盖静难道不害怕被当成“炮灰”吗?
走进盖静和她的“三只小牛商贸”,笔者发现,她们正为母婴经销商这一角色撕开了一道新的生存缝隙:不是被替代,而是重新定义。
三只小牛商贸创始人盖静
18年沉浮史:从懵懂母婴操盘手到“接地气”的市场破局者
盖静的母婴生涯始于2007年内蒙呼和浩特。在母婴行业草莽时代里,她遇见了创业路上第一位引路人——一位视野超前的老板。“2007年前后,他就给我们讲苏宁易购、胖东来的模式,讲门店毛利应该怎么算。”
六年的时间,她从店长做到采购、培训负责人,在老板“向下兼容”的前瞻布局中,她见证了母婴店与游乐场结合,以杂志精准引流的高效打法,更亲历了内蒙经济红利期单店月流水60万的行业盛景。
盖静经营的母婴店“世纪摇篮”
这段经历锻造了她对实体终端的深刻理解。2014年回到陕西,地域差异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于是,盖静从0开始,帮人运营商场型门店,又在一家本地企业深耕三年,完成从“管理者”到“地推者”的角色转变:下店培训、制定活动方案、谈判加盟店。
“突然变得自己非常接地气,”她告诉笔者,这段“下沉”的渠道经历重塑了她的商业触觉,让她真正触摸到了区域母婴市场的毛细血管。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2017年,盖静在西安白鹿原开出第一家属于自己的母婴店。彼时,营养品在北方市场尚属新鲜事物,她却凭借多年来积累的专业口碑迅速站稳脚跟。2018年,第二家店开业并开始转型营养调理型母婴店,2019年顶着疫情压力开出第3家门店。
更关键的是,她率先在门店里划出大面积做专业调理区,将“功能营养”作为转型核心。180个平方母婴店中,有100平方面积都用作营养调理服务。当同行还在存量市场中挣扎时,她已悄然转身,高峰期单日营业额突破18万。
盖静在“世纪摇篮”为客户制定营养调理方案
如今,母婴店也成为盖静商业理念落地的首个试炼地。2023年,在盖静决定正式创立“三只小牛商贸”之前,所有拟合作品牌产品必须在此经历3-6个月“试炼”。
“好产品必须能落地,能解决真实的问题,还要有良心利润空间,”她有一套严苛的选品逻辑,在经历严格的考核后,才可以被纳入公司代理体系。
是以,母婴店不仅仅是一个营收来源渠道,也承担盖静的产品筛选、模式验证和信任背书的重任。当然,这也成为她在转换经销商角色后,迅速在陕西母婴市场做起声量的重要基石。
“三只小牛商贸”的诞生:拆解专业断层,重铸服务链条
2024年初,“三只小牛商贸”正式起航。据了解,起名灵感源于盖静妹妹的建议:“她说的三只松鼠、拼多多起名逻辑启发了我,这些大品牌命名都很接地气。而且母婴人谁不希望孩子壮如小牛?我们也愿公司脚踏实地、牛气冲天。”
实际上,这背后也是盖静对母婴行业痛点的精准把握——抽象的专业理论与接地气的实践断层。
母婴行业现在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很多品牌方热衷于“大理论培训”,请专家坐诊,但专家不懂母婴店的动销,且打卡式赋能难以实现长期陪跑落地;不少母婴店学了专业知识,面对消费者时却不知该如何用大白话翻译,将其转化为现实解决方案。
“干中学”,盖静手把手带教母婴店学习
“专家不懂产品的链接,店员不懂专业的应用,”盖静形容这种脱节为“服务真空”。而大量处于转型中的母婴店老板,正困于此。而这,正是新周期里,母婴经销商的独特价值所在。
在此背景下,“三只小牛商贸”试图缝合这道真空裂隙。盖静摒弃了“压货-开会”的传统经销模式,提出“闭环服务”理念:
产品闭环:精选药浴、药贴、药食同源、基础营养、功能营养五大类产品,覆盖“贴敷泡口服”全场景,确保任何体质的孩子都能匹配到解决方案;
服务闭环:做小而精的生意,与50家门店深度合作绑定,每月1-2次实地服务。并首创“四步落地法”:首周线上培训产品知识,次周带品牌老师下店教学,第三周盖静亲自讲授“问题-产品”对症方案,第四周直接带店员实战销售;
价值闭环:拒绝“纸上谈兵”。动销老师蹲点门店,在游泳区、卖场等地直接示范如何与顾客沟通。“干中学,先看我怎么做,你再复制,”盖静称之为“最笨却最有效”的方式。
盖静“四步落地法”实战教学
这套重服务模式初显成效。尤为珍贵的是,对“小白门店”的改造:很多小白门店经2个月“手把手”带教,从零起步跃升为区域黑马,成为专业调理型母婴店。
渠道进化论:服务商的新使命是让门店“活下来”
在国内母婴市场的进化演变史中,经销商曾是市场拓展的先锋,承担着品牌与母婴店、消费者间的桥梁重担。在多年来的渠道走访中,笔者总是能听到这样的声音:“10年前刚入行时,幸亏有经销商带着我开店”、“我其实对选品没有太毒的眼光,只跟着我信任的经销商走”······
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深刻变革,这一角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塑。正如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母婴渠道经销商是否会被数字化“消灭”?对此,盖静坚定的给出了否定答案。
“数字化能分析数据,但解决不了体验问题,新手妈妈第一次冲泡奶粉时的焦虑,孩子体质如何匹配到具体的产品,这些都需要‘人’的温度。” 她认为,未来经销商的核心价值在于三重角色:专业纠偏者、生存护航者、趋势预判者。
“三只小牛商贸”内训会
尤其在“绍兴母婴店违规开展鼻炎诊疗,被罚款5万元”事件后,盖静更坚定此看法。“国家监管收紧是大势。服务商必须引导门店科学调理,远离夸大宣传。”她要求团队所有方案以“病前预防+病后调理”为红线,并不断强调:“挣该挣的钱,必须挣良心钱。”
面对母婴行情低迷不振的现状,她对帮扶母婴店的预期目标务实到近乎质朴:“不说其他的,先帮母婴门店活下来。”所以,“三只小牛商贸”现在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主要聚焦在最基础的门店动销赋能上。
“母婴店老板们每天倒屎倒尿守店,最急需的其实是现金流,而不是抽象概念。” 笔者发现,盖静总是可以与母婴店老板共情,她的这种“生存优先”理念,或许正是源自20年来,在市场一线淬炼出的体感。脱离生存谈转型,一切皆是空中楼阁。
谈及未来,盖静拒绝空谈“十年愿景”。“行业变化太快,但实体店永不会消失。” 她心中的母婴终局指向“体验重生”:重拾被遗忘的“人”的温度,融合专业咨询、育儿社交、场景化服务,打造多元化的社区育儿中心。
顺着这个方向,母婴经销商也需要重拾对自己身份的理解,要成为一个不断为母婴门店注入应对变局能力的母婴服务商。
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也知道谁在默默修堤。盖静用二十年的时间验证了一个朴素的行业真理,母婴生意从来不是简单的货物流通,而是一场关于信任、专业和耐心的长跑。当数字化高歌猛进,变革淘汰刀法凌厉时,她用最低调的重服务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这条路没有捷径,唯有用脚步丈量过母婴门店冷暖的人,才能走出冻土。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