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千家万户健康福祉,奶粉作为婴幼儿赖以成长发育的“口粮”,其质量安全与宝宝的成长息息相关,牵动着每一个父母的心。曾几何时,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品牌整体低迷,一、二线城市中,国产奶粉几乎绝迹。从那时起,国产乳业品牌开始了逆势崛起的“八年奋战”。直到2016年前后,中国国产奶粉的市场占有率将近5成,开始回暖。上一轮国产与进口奶粉的竞争已经告一段落,新一轮竞争将围绕“新鲜度”展开。
在东北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北纬47度线上,飞鹤从这里起家,挺过国内乳业最灰暗的年代后,不知不觉中已经坐上了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销量第一的位置。如今,飞鹤依托工艺和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对产品“新鲜度”的极致管理。
飞鹤克山牧场下游50余公里处,便是飞鹤的克东工厂。牧场围绕工厂建保证车程在两小时以内,形成“2小时生态圈”,是飞鹤的产业集群的一大特点,以确保奶粉新鲜。克山牧场的鲜牛乳被挤出的10分钟以内,就会被降温至0~4摄氏度保存,由低温冷藏车运至克东工厂。
到达克东工厂后,生产经理李洋开始带我在工厂中参观奶粉生产的工艺流程。除了包装车间外,生产车间里几乎见不到人,只有奶流过管道震动的嗡嗡声,每条管线都用不同颜色标注着管线内的流程和走向。
(克东工厂生产经理李洋)
进入工厂车间要有更为严格的消毒流程。在厂房门口,外来的人换下自己的鞋,然后依次戴上头套、口罩,手部消毒后,再穿上一套“无菌”的工作服和工作鞋。而进入内包车间,当外界的人和物有机会接触到奶粉,则先要换上一双灰色拖鞋,录指纹进入第一间更衣室,完成更衣消毒动作,接着在第二间更衣室里穿上分体洁净服,换一双蓝色拖鞋,再套一件连体洁净服;在换上一双能包裹到小腿的工作靴后,再做一次全身粘滚毛发检查,手部二次消毒以及30秒的风淋处理。
类似的流程,只要工作日没有例外,李洋都会在巡视工厂时经历一次,每次要花费他近半个小时。如此繁琐的流程,为的是达到制药级别的卫生程度,这已非曾经的奶厂的工作人员只是戴一个纱布口罩、胶皮手套就接触奶粉可比。
工厂二层博物馆的展示橱窗里,有一个像鼎一般大的夹层锅,最初的奶粉就是将牛乳在其中熬制后,取出来碾碎而成;而它的继任者在同一个厂房玻璃的另一侧,是一台六层楼高的干燥塔。从车间内往上看,只能看到一个房间大小的圆底,以及透明管道内抖落的奶粉,规律地听到内部气锤抖动的声音。它是运用干湿复合技术,令鲜牛乳一次成粉的关键。
“蒸发器浓缩过后的料液,将通过雾化装置分散为数十亿滴大小在80~100微米的小液滴,通过温和的热风将这些小液滴中的水分蒸发掉,小液滴就会变成‘小’奶粉颗粒,通过干燥塔特有的风路设计,让这些‘小’奶粉颗粒与小液滴在干燥塔的特定空间以精确计算过的概率进行碰撞,形成一个个带有小孔洞的‘大’奶粉颗粒,自由落下。”据飞鹤生产事业部工艺研发工程师程健博介绍,“湿法的工艺完成后,这些奶粉再与乳铁蛋白、益生菌等活性成分放入干混机搅匀,便最终成型。”
(飞鹤生产事业部工艺研发工程师程健博)
程健博在入职飞鹤之前曾在欧洲最顶级的第三方实验室“欧陆分析”工作过。当他看到飞鹤的工厂中,除了外包装的机器,全部都是德国进口的顶级设备,他便知道整体的加工工艺也是最高水准。他告诉我,在显微镜下看,飞鹤制造的奶粉颗粒像一粒粒葡萄,它们是多孔的结构,遇水瞬间就溶解了。
此外,引人驻足的还有二层的一个联排大屏幕,上面闪动记录着飞鹤的9个工厂当日的生产量、完成率,以及当日全国各省市的实时销量。自2018年以来,飞鹤集团内部的各个环节就陆续安装监测设备,配套数据分析系统。在工厂里,李洋能远程看到机器上几乎每个环节的实时数据——以前需要在办公室里做好几个小时,如今过往的数据系统早已列好,识别之后再核对即可,而省出的时间可用来现场巡检,寻找问题,保证质量。
如今,乳业已进入综合力PK时代,“唯快不破”的特性更加凸显。奶粉从牧场到工厂,到仓储、物流直至消费终端,整条供应链极为繁琐、冗长。而更快往往就意味着更新鲜。飞鹤正在利用工业体系的智能化指向这个目标。2022年上半年,飞鹤开始优化库存结构,要求线下渠道售卖的奶粉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保证45天内实现,考验工厂生产时质量是否稳定。这直接影响了一线员工的工作量。“有些人压力很大,直到我向他们强调那些数据与婴儿安全的关系,他们最终接受了下来。”李洋如是说。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